分类: 文史哲学(《论语》详解) |
子曰: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杨伯峻:孔子说:“在温习旧知识时,能有新体会、新发现,就可以做老师了。”
钱穆:先生说:“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,乃可作为人师了。”
李泽厚:孔子说:“温习过去,以知道未来,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。”
详解:这章,大概没几个中国人不知道的,但所有通常的解释,都如上面三位一样,错得离谱。按这通常的解释,如果所有人都能“温故而知新”,那不人人都成老师?而那些毫无根基,只为颠覆而颠覆的人,不都成了大老师?“温习过去,以知道未来”就可以当老师,那谁能保证“温习过去”就一定可以“知道未来”?又是哪个上帝的冷战让过去一定映射为未来、旧知映射出新知?
其实, “可以”不是白话文里的一个词语,而是“可”+“以”,“温故而知新”因强调而提前,相当于“可以温故而知新为师矣”。“可”,应当;“师”,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一定是某人,所有学习、效法的对象、目标都是“师”。 “温”,通“蕴”,积聚、包容;“故”,故有的,这里指经过时间沉淀、检验的智慧;“知”,“智”的本字,智慧;“新”,鲜活的创造与呈现。“温故而知新”,积聚、蕴藏故有的、经过时间沉淀、检验的智慧而保持智慧当下鲜活的创造与呈现。
“由知、德者,鲜矣!”,蹈行、践履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智慧、所得的君子,永远处在创新、创造之中啊。“故”,就是蹈行、践履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智慧所得,“温”所得,是一种积聚、蕴藏,没有“温故”,就没有智慧的创新与创造,没有“由知、德者,鲜矣!”。而“知新”,其“新”如果不能“温故”,那就不能成就真正鲜活的智慧,没有积聚、蕴藏是无智慧可言的。这种相互相成的“温故”而“知新”,是“见、闻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可以“为师”的。
孔子、儒家绝不泥古,师古、好古是师其智慧、好其智慧,而智慧必须在当下能活用出新,才是真正的智慧,否则,把“温故”当成在故纸堆里找些原则、准绳来勾画、预测未来,只能是愚行。“习旧知而开新知”只能是某种扩充知识的途径,但决不是唯一的,更不可以此为“师”。类人猿的“旧知”,无论如何去“习”,都开不出网络世界的“新知”。但智慧是超越这一切的,无论是“新知”还是“旧知”,都离不开智慧当下鲜活的创造与呈现,这才是真正可以为“师”的。
缠中说禅白话直译
子曰: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孔子说:应当把“积聚、蕴藏故有的、经过时间沉淀、检验的智慧而
-
小糊小舞
2007-02-1215:16:05
楼主好!《论语》详解中有一个问题想请教,是关于“有教无类”的。这部分写得很短,关键解释了“教”,“无类”就是说“不相”,那么这样的话,是否只要把“有”删掉就可以了?如果这里的“有”取其本义(和“无”相对),那么该怎么解?如果当助词用(无义),那么删掉是否也没有影响?如果表示“有朋自远方来”中通假“友”的意思,那么“有教无类”我觉得就是说另外一种意思了:志同道合闻、见、学、行“圣人之道”的人,彼此之间的“教(变成取其本义了)”并不应该以“相”相之,大家目的一致,殊途同归,最终都是想汇进大海。如果这样解释,似乎和后面的“君子和而不同”的解释脉络也是连贯一致的啊?谢谢
==
那不友的教呢?其实根本没什么殊途必然同归的事情,现在说什么五教合一,其实就是和稀泥,论语不和稀泥。 -
袖手旁观2007-02-12 15:44:15 [举报]
[匿名]悠悠悠哉
2007-02-1215:29:27
谁知道这照片上的是啥树啊?上面挂的是桂圆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很象楝树